理想與現實 ( 1 )
孔子在政治上曾寄希望於魯昭公,也就是在孔子生兒子伯魚時曾送來大鯉魚的魯國國君,但此時魯國的實權落到季氏、孟孫氏、叔孫氏三家族手中,孔子又寄希望於齊國,還去了一次齊國,但失望而歸。
此時的孔子已年屆四十,他說: "到了四十歲,我不再有迷惑了"
孔子嚮往的是西周盛時的制度,那制度的實質就是: 維護宗法分封的等級差別,又使有不同等級身份的人和諧相處,特出地表達在其禮、樂文化上。"樂記"說: "樂者為同,禮者為異,同則相親,異則相敬",又說: "禮義立,則貴賤等矣,樂文同,則上下和矣"。
孔子在向弟子顏淵、子路抒發自己的政治理想時說: "我的志向是,老者能過安穩的日子,朋友間互相信任,年幼者得到愛護"。
這些話到今天依然能給我們許多啟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