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際糧價為何大漲?
自從亞洲、東歐、前蘇聯、印度都轉向市場經濟之後,這些地區和國家的經濟都快速發展了,人民迅速富裕起來,如果說已發達國家中美國有二億高消費人群,歐洲大約有二億五千萬,日本約有一億,加起來約為五億五千萬人。現在中國有接近一億五千萬人,印度有接近一億人,蘇聯、東歐有接近一億人,東南亞、非洲有將近四千萬人都富裕起來了,世界的高消費人群增加到九億五千萬人,都要吃魚、吃肉、吃雞,禽畜飼養業消耗大量飼料,而飼料是土地種植出來的。窮苦的中國人,可能每天一斤半玉米粉就可以餵飽肚子了,而以飼料—蛋白質轉化率最高的雞來說,也需消耗四磅飼料才能生產一磅雞肉,照此比例算,要餵飽一個吃肉的人,每天要消耗六斤玉米粉。
而現在農業不單要餵飽全世界的人,還要生產全世界十分之一用來開動汽車的汽油酒精,這是一個驚人數量。本就脆弱的農業就負擔不起了,供求略一失衡,假定需求比供應大2%,足以造成物價飛漲,資源有限,價高者得,這就是市場定律,經濟能力差的祇能少吃肉,還是去吃玉米粉填飽肚子算了。
今天煤、鋼、銅、金樣樣價格都飛漲,都是同一個道理。二十年前中國是沒有私人擁有汽車的,現在汽車年產量超過600萬輛,汽車已進入普通家庭,要消耗多少鋼鐵?多少汽油?如此類推,礦山資源、農地價格也必然在飛漲,現在如能在美加大城市市郊買入大幅農地或去中國大陸江蘇北部,安徽、河南那些較不發達地區地租賃大幅土地,必定是前景秀麗的。我早幾年就有這樣設想,可惜已到了退休年齡,沒有那樣的雄心壯志了。